为保障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安全、有序、高效开展,7月1日,人文学院于223会议室组织召开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培训会。中国语言与文化教研室副主任曾静,法学系教师游中宝,人文学院团总支书记袁超,团学指导老师任俊燕、余金泓出席,会议由陈婧主持。
行前测试环节,内容聚焦礼貌礼仪规范、当地民俗风情及少数民族禁忌等关键领域,旨在全方位检验队员的知识储备,为即将开启的行程构筑坚实的认知防护网。
01.
法护羌乡本,文传非遗魂
本次活动组建“法润人心”社会服务践行团与“大美人文”乡村振兴促进团两支队伍。“法润人心”社会服务践行团副组长许真鸣介绍道,团队紧扣全面依法治国方略,聚焦基层法治建设与民族团结,将通过普法宣传法律诊所、模拟法庭等形式,融合法律知识与民族文化,规划开展法治培训、民族地区法治现状调研等系列活动,以青春法治动能赋能民族地区发展。
“大美人文”乡村振兴促进团团员高阳琳提到,本团队以推广普通话为突破口,通过调研、课堂教学、短视频宣传等形式,帮助当地群众提升语言素养,同步挖掘整理羌族非遗文化。将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,依托问卷调研、服饰拍摄、推普训练营、普通话推广直播等载体,让文化动能赋能乡村振兴,彰显青年担当。
02.
解码羌禹情,筑牢实践基
“大美人文”乡村振兴促进团副组长金子怡围绕北川羌族自治县,向大家详细介绍当地风土人情。它地处四川绵阳,是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,作为大禹诞生地,获“中国大禹文化之乡”美誉,自然景观秀丽。作为羌族文化核心传承地,建筑、民俗、非遗独具魅力,特色美食丰富,盛产农产品。北川人民勤劳质朴,乡村振兴下积极发展,但在普通话普及等方面亟需提升。
03.
标清责明细,规严行致远
明确目标,方能精准发力。“法润人心”社会服务践行团副组长周美玲为大家解读目标清单:核心指标要求两支团队产出实践报告,打造特色成果,争取多级媒体报道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,通过“每日晨会分解目标和当晚复盘调整”确保进度。具体指标中,普法团队需完成法律咨询、普法材料发放等任务;推普团队则需达成村民培训、文化产品创作等目标,实现任务清单化落地。
无规矩不成方圆。主持人陈婧宣读人文学院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纪律告知书,从集体行动、安全行为、形象礼仪、教师职责、违纪处理五方面明确规范,确保活动有序开展。
04.
救护筑防线,誓承赴乡行
安全是实践活动的基石,“大美人文”乡村振兴振兴促进团安全员黎梦婷为成员开展急救知识培训,传授应急救护技能,筑牢安全防线。
在实践启航之际,主持人陈婧带领全体成员以青春之名庄严宣誓,承诺以行动践行乡村振兴使命。
此次培训会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各实践团队提供详实的工作指引,更强化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的纪律意识、厚植责任担当,同时为我院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吹响出征号角。相信在专业指导与严格培训下,实践队员将以饱满热情投身活动,在北川书写青春担当,助力乡村发展,让“三下乡”成为成长与奉献的双向奔赴。